现在已经是18号的凌晨了,明天就是端午节了。在广州,端午节又称“龙舟节”,也许是因为每到这时候就会有龙舟赛吧。
每年的五月初一家乡都会开始裹粽子,粽子是用糯米混着花生、绿豆或者红豆等做的。一粒粒粽子都不同,通常见到的就是三角锥形的,还有圆筒型的……还分咸的和甜的,咸的粽子品种很多,有栗子、鲜肉、蛋黄、香菇等;甜的就简单了,什么都不放,就把糯米棕煮好,沾着白沙糖之类的东西吃。我还是喜欢吃咸的。粽子有些送人,有些留自家吃。
小时候,不知道端午节为何物,只知道每到这时候就会随时闻到粽子飘来的香味,还有河面上有一叶叶舟船的停靠。按照家乡的习俗,每到端午节就会把一些粽子、面食、李子等食物送到亲戚家,至于什么含义我到现在还没弄清楚,也许是同乐吧。只是现在送节已经不送粽子了,因为每家每户都有,太多了也吃不完。
每当这时候的小孩子是最开心的,因为上学的时候,可以偷偷的藏一袋平时家人不允许多吃的方便面或者李子在路上吃。这是小时候常做的事。现在想想,已经多久没尝试过做这样的事了。童趣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。我想,现在的小孩也不会再做这样的事了,总感觉现在的小孩缺少了我们以前很多的童趣。
后来长大了,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大夫而设立的,当年屈大夫因不忍看到强国侵占国土,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身亡,善良的人们划着龙舟在江上打捞他尸身时,为了防止鱼虾去咬他身体,往水里投饭团之类的食物。此后,每年的五月初五,人们都会裹粽子、赛龙舟以示纪念。追溯历史也许会得到更准确的答案,可是却是最为人所知的。
记得小时候,每到这天,大人总让我们一放学就让家里赶,到家的时候,肯定会看到母亲手里已经拿着毛巾、粽子和一些祭拜的东西。放下书包,在母亲的带领下,全家人都回到河边,等母亲祭拜完,粽子被抛入河后。母亲就会在河水中沾湿毛巾让我们擦一下脸,同时她还会说一些吉利话。也许看来是迷信,但我想这也是他们对屈大夫一种纪念吧。不过现在这习俗已经没再看到了,似乎渐渐的遗失了,但祭拜还是会有的。
每年的端午节前后,广州各地都会举办龙舟赛。我们最喜欢就是看龙舟赛了。虽然每年都会有举办,只是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原因已多年没看到了。记得最后一次看是在念初中的时候,当时听到河边传来隆隆的敲鼓声,大家都按捺不住想跑出去,可惜正在上课。好不容易等到放学,大家就狂奔到河边,大喊加油。其实当时都不知道喊哪支队加油呢,就知道大喊。看着一叶叶的龙舟划过面前,箭一样飞过,心情特激动。等看不到影子了,才会意犹未尽的一步三回头的走去饭堂,途中还会争论不停。
真的好怀念以前的端午节啊。
今年因为我们姐弟都不在家,妈妈也没裹粽子了,但阿姨他们还是给我们送了些。妈妈生日那天,刚好是五月初一,回到家打开冰箱,看到有个粽子在,就觉得嘴馋。等快吃饭的时候,终于忍不住把它吃掉,结果晚饭只能硬撑吃了一点点,实在太饱了,吃不下。下次再不敢饭前吃粽子了。
因为广州下暴雨下的太多了,珠江水潮涨,不知道还会不会举行龙舟赛。好期待,决定今年不管怎样都得去看一回,找回一些不想丢失的回忆!不过我一直很固执的认为,政府举办的赛事没有民间的赛事热闹精彩。
2007.6.18 3:14
附:端午节、龙舟赛、粽子的来历:
1、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,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:
源于纪念屈原
据《史记》“屈原贾生列传”记载,屈原,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。他倡导举贤授能,富国强兵,力主联齐抗秦,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,屈原遭馋去职,被赶出都城,流放到沅、湘流域。他在流放中,写下了忧国忧民的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、《九歌》等不朽诗篇,独具风貌,影响深远(因而,端午节也称诗人节)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京都。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,心如刀割,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,于五月五日,在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汨罗江身死,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。
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。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、鸡蛋等食物,“扑通、扑通”地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,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。人们见后纷纷仿效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,以免伤害屈大夫。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,外缠彩丝,发展成棕子。
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;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
2、端午节吃粽子,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。粽子,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。其由来已久,花样繁多。
据记载,早在春秋时期,用菰叶(茭白叶)包黍米成牛角状,称“角黍”;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,称“筒粽”。东汉末年,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碱,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,煮熟,成为广东碱水粽。
晋代,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这时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。 时人周处《岳阳风土记》记载:“俗以菰叶裹黍米,……煮之,合烂熟,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,一名粽,一名黍。”南北朝时期,出现杂粽。米中掺杂禽兽肉、板栗、红枣、赤豆等,品种增多。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。
到了唐代,粽子的用米,已“白莹如玉”,其形状出现锥形、菱形。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“大唐粽子”。宋朝时,已有“蜜饯粽”,即果品入粽。诗人苏东坡有“时于粽里见杨梅”的诗句。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,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。元、明时期,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,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、猪肉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等等,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
一直到今天,每年五月初,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,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。从馅料看,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;南方则有豆沙、鲜肉、火腿、蛋黄等多种馅料,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。吃粽子的风俗,千百年来,在中国盛行不衰,而且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及东南亚诸国。
3、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,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:
赛龙舟:
赛龙舟,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。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,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。他们争先恐后,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。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。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,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。竞渡之习,盛行于吴、越、楚。
梁吴均在《续齐谐记》里曾记载:“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,是日(五月初五)投汨罗江死,楚人哀之,乃以舟拯救。端阳重渡,乃遗俗也。”说明当初端午赛龙舟是为纪念屈原的。明朝以后,这种习俗更加盛行,不仅宫廷举行竞渡,民间各地也都举行竞渡,其场面极为壮观。
我国人民对龙的崇拜起源很早,从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龙形玉器,就知道我国原始先民对龙的认识是一种马头蛇身、无角无须、无鳞无足的动物。传说原始人能在山口或山槽处用石头垒坝,砌成山幽,引龙进入,捕捉后进行驯养,作为水上交通工具。但这种办法十分冒险,于是人们就用独木剜制成小舟代替了龙。到了战国时期,《穆天子传》和屈原的《东君》,才将舟正名为“龙舟”。
其实 ,“龙舟竞渡”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。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,做竞渡游戏,以娱神与乐人,是祭仪中半宗教性、半娱乐性的节目。